西法大剧社演出的话剧《牡丹亭》是一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具有现代审美倾向的致敬经典之作。
在该剧演出之前,我有幸提前看到了剧本。从剧本上看,作者基本上保证了《牡丹亭》这个经典故事的完整性,但在结尾做了悲剧的处理,这一点上来说算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其效果见仁见智。剧本的主要问题是台词太过白话,原版《牡丹亭》由昆曲演绎,每一句台词在昆曲的表达下显得韵味十足。对校园话剧来说,这样的要求显然过高,但剧本应保留原版剧本的古典韵味,话剧《牡丹亭》中有些对白庸俗、直接,没有经典剧本应有的美感,这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而且其中也不乏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如剧本中有一句 “我去拿些煤油来。”就很不严谨。
据我所知,煤油是清朝末年才从国外进口,在《牡丹亭》那个年代是绝对没有这样东西的。细节有时关乎一个剧本的成败,对于这些细节问题,《牡丹亭》似乎还做的不够好。不过,话剧最后还是要呈现在舞台上面,仅凭剧本是无法评判一部话剧的优劣。
展开剩余62%话剧如期在学校演出,在师生中反应还不错,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演员的表演,必须要说的是这些演员所付出的努力还是能在表演中看得出来,演员的台词非常熟悉,在角色的塑造上也尽力表现出原著的味道。但是由于演员都是本校在读大学生,非专业出身,演员的自身表演很难贴近原著的意境。尤其是杜丽娘的扮演者没有很好的表现出其带有反叛色彩的贵族小姐气质,其演员的表演流于表面,略显单薄。舞美方面《牡丹亭》也存在不少问题,清朝的官服,简陋的场景,不协调的灯光都与我心中的《牡丹亭》格格不入。
话剧艺术就是一种需要以导演为中心的艺术形式,导演在话剧整个演出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剧中的导演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这对于经典剧目新编是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其对全剧的掌控力还是不足,《牡丹亭》场幕繁多,故事却没能完整的呈现出来,通看下来给人带来一种“乱”的感觉,使观众无法被情节所吸引。这样一来话剧的故事性便大大的削弱了。
以上种种问题不过只是一部校园话剧所要经历的阵痛而已,对于《牡丹亭》的批评意见也只是作为戏剧专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论实践。西法大剧社《牡丹亭》在我校的成功演出证明校园话剧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排戏中,学生通过对角色的认识和把握,形成自己对事物、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直觉、一种态度和一种新认识。在这其中不仅包括参与话剧编排的学生,更是对所有观看话剧的学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百年前的经典已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我们能做的只是致敬经典,让更多人认识到“她”的美丽。牡丹未凋零,花期自将开。
发布于:陕西省信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