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曾经有段时间沉迷希腊神话,沉迷那个时候的人们,对无法解释的事情赋予的浪漫想象。
比如,太阳黑子的来源,当时的人们是这么解释的:
宙斯的大儿子阿波罗爱慕月桂女神,但他是太阳神,周身散发着热量,月桂无法忍受。
可阿波罗并不知情,于是,她逃,他追。
终于,月桂的父亲不忍女儿受苦,在大地上劈开一条裂缝。
走投无路的月桂女神一跃而下,化成了裂缝中的一棵月桂树。
展开剩余87%至此,阿波罗才幡然醒悟,原来是自己伤害了月桂。
懊悔之下,他发誓要永远为月桂留下一片遮蔽,此后,便有了太阳黑子的存在。
荒诞又浪漫的故事,一如火种来自普罗米修斯盗取的天火等各种传说,都是人们曾经用来解释世界的“迷思”。
而在科技发达的当下,各种现象都有了科学的解释,“迷思”一词则更多地指向了人们那些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
比如,前段时间,一位茶友便提出了他的迷思:
“新白茶不能煮,是因为它不耐泡吗?”
《2》
新白茶不能煮,并不直接等同于它不耐泡。
首先,“煮”与“泡”之间,本来就有本质区别。
煮茶,茶叶要在持续的高温下,长时间与水接触,相当于对内质进行剧烈萃取。
而泡茶是短时间的浸泡,茶叶与沸水接触的时间满打满算不过数十秒,物质释放的速度更缓和。
在不同的冲泡方式下,比较新白茶的耐泡度是没有意义的。
何况,新白茶不适合煮的原因,并不在耐泡度。
未经陈化的新白茶,体内的物质仍处于活跃状态,茶多酚、咖啡碱等苦涩物质在叶内蠢蠢欲动。
一经高温沸煮,这些物质便会过量溶出,混入茶汤,导致原本清甜鲜爽的茶汤,变得苦涩浓烈。
新白茶特有的毫香、花香,也会在过度的萃取下被掩盖。
新白茶煮后苦涩,并非茶叶不耐泡的表现,而是茶叶特性与冲泡方式不符的结果。
《3》
决定茶叶耐泡度的,是产区、工艺、存储等多方面因素。
产区环境决定了茶叶内含物质含量的上限,原产地优质的茶叶,有着天然的优势。
福鼎太姥山的高山茶园,凭借优渥的自然环境,为茶叶积累养分提供了基础。
无污染的环境、丰富的水资源、柔和的光线等,都是太姥山能出好茶的必备条件。
工艺,是保留下叶内养分的关键环节。
恰当的日光萎凋和烘干,不仅保留了鲜甜的滋味物质、保证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也赶走了部分苦涩物质。
茶叶内质保留得越多,后续冲泡能释放出的滋味就越足,自然也就更耐泡。
除了产区、工艺外,白茶后续的储存也不可忽视。
储存环境中的湿度、温度、光照、气味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茶叶品质。
在干燥、避光、洁净的稳定环境中,茶内质才能顺利转化且不流失。
一旦茶叶受潮跑气,在外界影响下发生劣变,原料、工艺再好的茶,也会变得不耐泡。
当以上三点,在一款新白茶身上兼备时,这款茶便是耐泡的代表。
不过,一款茶最终呈现出的耐泡度如何,也要看茶客的冲泡手法。
前几泡快出汤,后续逐渐延长冲泡时间,优质的高山白茶通常能冲泡十多冲。
从第一泡的鲜灵花香,到中段的清甜甘润,再到最后余韵清雅的尾水,茶汤变化循序渐进,正是一款耐泡好茶的标准。
显然,“不宜煮”和“耐泡”并不矛盾。
《4》
一款茶的耐泡度,与适不适合煮没有必然联系。
老白茶适合煮,是因为多年陈化后,内含物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新茶时期活跃的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在聚合反应下逐渐减少,刺激性明显降低。
而果胶、可溶性糖等物质不断积累、转化,也使茶汤的醇厚口感更加突出。
这些内在物质的变化,使老白茶的茶性在漫长的时间下逐渐趋于柔和,经得起高温的沸煮。
煮后的老白茶,茶香随着蒸汽散发到各处,茶汤呈现出醇厚甘甜、顺滑不涩口的特点。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谬误需要纠正——茶叶并非存得越久越耐泡。
白茶陈化时,物质会转化,但并不会凭空增加。
内质的含量从茶叶出厂时就定下了,后续只有内质流失的可能。
所以,那些来自普通茶园、工艺粗糙的白茶,即便存放十几年,单薄的内质也很难支撑多次冲泡。
而采用高山原料、工艺精湛的白茶,就算是刚刚上市的新茶,也能轻松冲泡数十冲。
《5》
新白茶不宜煮,其实是一种针对茶叶特性的提醒,而非对茶叶品质的否定。
耐泡度作为茶叶品质的体现之一,是产区、工艺、储存等多方因素促成的结果。
二者概念不同、性质有别,还是不要强行联系在一起了。
相比于煮,用盖碗或玻璃壶冲泡,更能精准展现新白茶清鲜、馥郁的风味。
而在耐泡度方面,只要茶叶品质足够优秀,就无需担心。
随着沸水一冲冲注下,它深厚的底蕴自会在茶客面前徐徐展开。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发布于:福建省信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